大概是在 2019 年下半年,我的信息源里面开始频繁出现 B 站的相关消息。
虽然之前早就注册过账号,但一直把 B 站当成一个二次元社区,很少打开。后来看了一下才发现 B 站的内容池原来已经这么大了,除了动画还有科技、生活、时尚、娱乐、广告...我在 B 站学知识真的不是一句虚言。
2019 年 12 月尝试在 B 站占坑,希望 2020 能做到 1000 粉丝(尽管目前进度 1%)。现在感觉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目前在做的内容和 B 站的调性不是很搭,数据在西瓜反而好看很多。不过时日还短,坚持做一年再看看数据如何。
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分享一下我对视频内容的一点思考和理解,未必正确,只是记录。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Why & How
博客-微博-抖音/快手,媒体的篇幅从长到短,媒体的形式从文字到图文再到视频。背后是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内容发布门槛的逐渐降低,内容生产和吸收慢慢从社会金字塔的顶层过渡到整个金字塔。
视频相对于图文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自然受众更广。想想点开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二者的心理压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
同时,网络提速降费+短视频 App 已经把用户随时随地看视频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可以说视频时代已然来临。
有的人会说,短视频只要个手机就能拍,长视频可能还需要电脑进行后期处理,分明是短视频的门槛更低才是。这话不错,拍摄门槛的确是短视频较低,但我想说的是做起一个账号的门槛在 B 站是要低于抖音和快手的。
短视频 15 s 的限制使得每一秒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几秒内不能吸引用户视频直接就会被切。加之现在早已不是初期草莽年代,随随便便发几个视频就会有大量粉丝。目前在短视频领域能做出来的背后基本都有专业的团队,选材、拍摄、后期、推广都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个人创作者如果不是内容有远胜于人的优势,很难在抖音快手起量。
而 B 站尽管视频制作上需要一定的门槛,但这样的门槛也过滤掉了一部分创作者。同时 B 站目前创作者的商业化能力是不如抖音快手的,除了有限的几个区可以靠接广告过活,很多内容是空有播放量但是创作者没赚到钱(激励计划也只是激励),这也就导致了 B 站的竞争没有抖音快手激烈。
当然,现在 B 站部分内容创作者赚不到钱不代表之后还赚不到钱,但到那个时候做一个账号的难度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根据 B 站 2019 年 Q3 财报,月活 1.28亿,日活 3760 万,用户日均时长 83 分钟。而整个 B 站用户18-35岁的用户占比达78%,年轻人是 B 站的主力,也是 B 站的未来。
做视频的谁不想成为中国的 YouTube 呢?B 站自然也想,YouTube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内容生态,它像是一个视频图书馆,覆盖了非常多长尾的内容。庞大的内容库和高效的推荐算法使得 YouTube 稳稳成为世界前三的流量池。
尽管 B 站目前在不断地出圈,但是其内容池相较于 YouTube 还是显得单薄,许多长尾的内容并没有覆盖到。
而长尾的内容虽然天花板低,但是 10 万 的 30% 也比 100 万的 1% 要多得多。早就是优势,现在先把某些长尾领域覆盖吃掉,总比日后面对竞争饱和的生态扼腕叹息要好。
得益于 B 站的会员考试、小黑屋等制度,整个社区的氛围明显高于其他视频平台一个档次。在公众号、微博等其他平台,创作者接广告后评论底下不凡有诸多喝骂之声,但在 B 站,弹幕里都是一片“恭喜阿婆主恰到饭”。B 站的用户乐于见到内容创作者们可以凭借优质的内容获得收益,这种氛围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的的确确是难能可贵了。
这在内容行业应该是最基本的道理了,没有足够优质深度的内容,再多的手段也是空中楼阁没办法长久的。
2019 年起来的巫师财经,截止 2020.1.28 ,12 个视频,粉丝 209 万,播放近 2000 万。
半佛仙人,截止 2020.1.28,10 个视频,粉丝 50 万,播放 1000 万。
两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金融、风控)都足够深耕,内容优质并且壁垒极高。虽然只做了几个视频,但是单个视频播放量百万有余。粉丝粘性极强,巫师财经即便是未经任何排版的文字稿在公众号每次也是四五万的阅读量。
【文案】2019-2020资本市场年度回顾,经济金融大事件盘点
内容足够深度、足够优质,粉丝的质量、粘性、转化率才会有卓越的表现,也更容易在某一天突然爆开。
对于视频创作者而言,选材会影响后期选题广度、制作难度、天花板高度、盈利方式等诸多方面。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内容池,在 YouTube 上你可以找到许多奇奇怪怪的频道。Copy to China 在这里是跑得通的,刷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频道,查看视频上传时间、播放量、制作难度,在国内看能否找到相似定位的内容。
如果是一片蓝海,那么恭喜你,发现了一个可以尝试的机会。即便是已经有相似内容,也可以“人有我新”去尝试。
视频大 V 会复现公众号大 V 崛起之路,很多图文内容都可以被升维成视频内容。在新榜选定某一类别查看公众号、微博等图文大 V 的选材和内容,看看能否以视频的形式讲述出来。
许多行业、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壁垒,寻常人或者刚入门的人很难获取到深度、优质的内容。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独到的经验并且可以复用,那么在这个领域深挖也未尝不可。
比如 CPA 这种刚需但又难以通过的考试,你考过了并且有独到的、长期可分享的经验;又如高等数学对于一些人而言比较容易挂科,网上虽然有一些学校录播课但是远远不能覆盖掉广袤的需求。可以根据题型、时期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做小块小块的讲解视频,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库。
销量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记住这个公式。
自媒体变现不外乎几条路,定制广告、电商带货、知识付费和广告分成,选材好不好至少会影响变现之路的选择广度。
定制广告:客单价高,但是需要是特定的几个区的头部账号才可能以此过活。
电商带货:公式里的三个点都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较符合美妆、时尚这一类的定位。但如果粉丝粘性高的话,出定制商品收入也很可观。比如星球研究所的《这里是中国》, 定价 168 元,上市 20 天销量破 10 万册。
知识付费:只是把电商带货里面的货物变成了虚拟的知识、咨询,非常考验粉丝粘性。创作者需要在该领域内有一定的建树和影响力。具体可以看看知识星球那些高活的星球主们。
广告分成:坦白讲全网几十万的粉丝光靠广告分成(国内的B站、西瓜、百家号、企鹅号)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如果 YouTube 也有较多的播放量,靠着汇率差才能有相对不错的收益。靠广告分成全职养活自己对于多数创作者而言都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当然,如果不需要考虑金钱那其实只追随自己的兴趣即可。如果有想盈利的打算,定位的问题最好提前想好,毕竟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实讲视频早期的红利期已经过了,一方面整个行业竞争者在变多,另一方面平台的规则也在逐步完善。这个过程中会逐步淘汰一大批低质的、缺乏竞争力的创作者,能够基业长青的都是优质、深度的内容创作者。
做视频从选材到制作再到推广是一件比较耗费精力的事情,并且个人创作者在冷启动期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粉丝寥寥、观看寥寥、没有反馈的尴尬场景。这是一场淘汰赛,能否在这种境况下坚持下去是对内容创作者忍耐力的极大考验。
但只要坚持在一个领域深耕,持续产出优质的内容,拉长时间的尺度后,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个人创作者在创作初期应当善于借助平台算法的力量为自己推广。
了解平台算法的分发原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创作者提交冷启动的效率,这里推荐阅读《内容算法》,作者简介如下。
作者简介
闫泽华,简书签约作者。知乎知识市场产品总监,负责内容付费的产品运营工作。
曾任今日头条资深产品经理、“凯叔讲故事”技术负责人和百度搜索架构工程师。在今日头条工作期间,曾先后负责头条视频的数据流和策略分发,头条号粉丝变现相关业务和微头条的策略分发业务,历经了头条视频和粉丝业务快速增长的全过程。
各平台算法分发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闫老师在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将其讲得很清楚,普通人也能读懂。(你可以在后台回复“内容算法”获得本书)
此处简言几笔,创作者创作、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怎样才能让机器更好地读懂内容,标题、封面、标签、简介能否让机器给内容一个准确的定位?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视频标题为“速度与激情的大场面竟然在北京上演了!”,实际内容则是一个飙车视频。机器将其分发给了用户画像有“速度与激情”的观众,结果点击率、完播率数据都不太好看视频反而会被降权。
当然市场上还有很多恶意游走在平台规则边缘的行为,对于个人创作者而言,建议仔细阅读平台规则老老实实做内容。草莽期已过,一时的恶意利用规则可能会有短期的收益,但是等到平台完善了规则回过头也会再算账,给对应创作者惩罚措施。
算法分发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创作者的信用评分、作品表现都会影响之后作品的分发。钻规则的漏洞长久看终究是得不偿失的。
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不一定对,但愿对诸君有所助益。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毕竟,早就是优势。